查看原文
其他

一定要尽早告诉孩子,和朋友相处的6个原则

钱志亮 亲子派 2023-09-29

作者|钱志亮
来源|钱志亮工作室(ID:qzlgzs)


时常有家长咨询孩子和同学之间交往的问题:


“孩子今年上一年级,到了新环境,担心孩子交不到朋友、不合群”;


“孩子有些内向,老师反映他在班上没什么朋友,不知道该怎么引导孩子”;


“孩子玩得好的那个同学成绩很差,平时爱调皮捣蛋,想劝孩子别和他玩”······


每个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基本都是和父母互动,上幼儿园后,开始学着独立与人交往,同伴关系成为孩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的影响力逐渐削弱,尤其是进入青春期之后,同学、朋友对孩子的影响日益显著。


人际交往能力强的孩子,往往能收获良好的友谊,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他们对学校、集体的归属感也会增强,有益于学习。


也有一部分孩子,由于先天的性格,或是缺少人际交往方面的引导,不懂得该如何正确与人交往,常常感到孤独、无聊、沮丧,不但不利于心理健康、社会化进程,学校对他们吸引力也随之降低。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人际交往能力是教育的四个支柱之一,儿童早期的人际交往技能、交往状况会深深影响其未来的人际关系、自尊,甚至幸福生活。


人际交往能力也是需要学习的,想要孩子收获健康、高质量的人际关系,下面这6条人际交往原则家长可以尽早教给孩子:


01
有礼貌

相互尊重、礼貌相待,是人际交往中的基本准则。

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班级里,总会有一些孩子,不懂礼貌、不会表达,比如:言行举止粗鲁,爱取笑别人,动不动朝别人吼叫,甚至动手打人。

他们通常是老师们的重点“关心”对象,也让其他同学避之不及。

在孩子即将要进入幼儿园之前,家长就应该教他基本的礼貌用语和注意事项,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

见面问声好,道别说“再见”,常把“谢谢”挂嘴边;

请别人帮忙时,要说“请”、“麻烦你了”;

给别人添麻烦,不小心碰到别人,及时道歉:“不好意思”、“对不起”;

不揭别人短,不对别人的外表评头论足;

别人说话时,不要打断,耐心等别人说完再说;

未经允许,不要随便碰别人的东西;

不论什么时候,都不主动打人,但别人故意欺负自己时,可以反击。


02
遵守规则,不以自己为中心

《论语》中有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堪称人际交往中的黄金法则。

告诫人们:要懂得换位思考,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这是善良、同理心强的表现。

有些孩子习惯了在家里什么都是以自己为先、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到了同伴交往中,如果不懂得调整,就很容易碰壁。

幼儿园里,小朋友们经常三五成群一起做游戏、玩耍,有的孩子不遵守游戏规则:排队时插队、输了就耍赖、霸占着游戏设施不给别人玩······

时间长了,这样的孩子就容易被其他小朋友疏远、孤立。

没有人会喜欢跟任性、霸道、只顾自己的人玩耍。遵守规则,懂得为他人考虑的人,才会收获更多的喜爱。

家长平时不要一味纵容孩子,早点把这些规则教给孩子:

先来后到,不插队,输了不耍赖;

玩乐设施有限时,要和别人轮流玩,不能只顾自己;

做决定时,要考虑其他人的建议和意见,观点不一致时,要互相商量;

想和别人一起玩时,有礼貌地提出要求:“我们一起玩儿好吗?”“咱俩交换玩具行吗?”

从小教孩子遵守规则,考虑别人的感受,将来步入社会,他才会遵守社会中的各项规则,适应能力更强,人际交往更顺畅。
 

03
敢于拒绝

演员马伊琍在回忆对女儿的教育时,曾分享了这样一件事:

女儿在幼儿园里跟同学一起玩过家家,“妈妈”和“宝宝”的角色本应轮流当,可是有的孩子总想当“妈妈”,非要她一直当“宝宝”。

女儿觉得心里很不舒服,但不敢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马伊琍对女儿说:“你完全可以拒绝。”爱马却说:“我不敢。”

人际交往中,有些孩子从来不敢拒绝别人,怕别人不喜欢自己、不和自己玩了,即便不愿意,也会勉强自己去做。

不懂拒绝,不利于孩子收获健康、友好的人际关系,甚至会影响到自身的成长。

比如:别人让他做一些危险的事情,翻墙、登高;认真复习的时候,同学喊他别学了出去玩;同学自己不做作业,都交给他做······

学会礼貌、得体地拒绝别人,是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

家长要让孩子明白:

人际交往中大家想法不同、兴趣不一致,是十分正常的;

我们考虑别人感受的前提,是尊重自己的内心意愿;

拒绝某个人的提议,不等于否定、排斥这个人,真诚地说“不”,不需要有负担;

对于自己不愿意做的,认为不合理、不正确的要求,可以有礼貌、委婉地拒绝别人,并给出理由。

比如,同学要你把玩具给他玩,但是你还没玩好,可以告诉他:

“不好意思,我还没玩好,等一会再给你玩。”

放学了,同学让你一起去吃东西,但是你还有一些作业没完成,可以告诉他:

“我今天还有点别的事,去不了了,我们改天再一起吧。”

同样的道理,懂得拒绝别人,也要能坦然接受别人拒绝自己,不用过于伤心、沮丧。

真正经得起考验的关系,一定是能互相理解,不会强人所难。

04
要有界限感

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刺得对方怎么也睡不舒服。

经过不断调整,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温度又不至于被扎。

这就是著名的刺猬原理,强调的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简单来说,就是想要建立健康、持久的关系,需要维持一个合适的界限。相互越界、干涉、共生的关系,只会对彼此造成伤害,也会影响各自的发展。

正如作家周国平所说:

“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后的界限,而一切麻烦和冲突都源于想要突破这界限。”

家长应当把这条重要原则教给孩子,主要有这几点:

关系再好,也要注意自己言行的分寸,尊重对方的隐私,不能口无遮拦,用对方的物品前先征得同意;

自己的情绪和事情,最好自己负责,不要对朋友的帮助和关心期待过高,甚至道德绑架;

原则性问题之外,不要求朋友一定要跟自己的想法一样,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立场和判断;

可以给建议,但不干涉朋友的决定,每个人都有独立做决定的权利和自由。

保持一个恰如其分的界限,尊重对方的独立人格,各自都有相对自由的空间,才能让双方都成为更好的自己,关系也会更加稳固、紧密。


05
不试图用“讨好”换取友谊

生活中,不管是孩子还是成人,都不乏有用“讨好”换取友谊的。

怕别人不高兴、怕自己不合群、怕真实的自己不被接纳,于是经常勉强自己,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做一些违背意愿的事,事事迎合别人。

比如,有些孩子想要得到同学的喜欢,经常带吃的喝的给同学,同学让他做什么就做什么,没有半点怨言。

然而,无数事实证明,越是讨好,越是不会被珍惜,甚至被嫌弃、嘲弄,无法赢得真正的友谊。

好的人际关系,源于相互吸引,而不是费力讨好。

无论在哪种关系中,坚持做自己都很重要,展示真实的自我,彼此交流、碰撞,才能构建出真正有益、紧密的关系。

家长需要把这一点告诉孩子:

不要委屈自己,一味地迎合、满足别人,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展示真实的自己;

如果真实的自己总是不被接纳,那说明彼此不合适,不必强行做朋友;

与其讨好别人,不如经营好自己。只要自己努力向上,走自己想走的路,就会在适当的时机,碰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06
远离总是打击、否定你的人

曾经有个高中的孩子向我提出她的困惑:

“我有一个玩得很好的朋友,但是我不得不承认,每次和她在一起玩的时候,我都会感到很压抑,因为她总是嘲笑、否定我,从来没有对我表达过认可。

比如每当我穿了一件新衣服,她就会用一些奇怪的词语形容;剪了头发,就说我不适合,不好看;在班级竞选班干部,她阴阳怪气地说我太积极、想表现自己。

这样的小事很多很多,我不知道是不是我太敏感,但是我真的感觉自信心很受挫。”

我非常理解这个孩子的感受,除了父母,我们最在意的就是朋友对自己的关心和评价。

现实中,总有一些人,时常以开玩笑的名义,揭朋友的短,戳朋友的伤疤,言语里多是嘲笑、讽刺、打击。

当朋友表现出生气、难过,他们又会不以为然地说自己是无心的,关系好不就是可以肆无忌惮吗?

然而,没有人可以一直处在打击和嘲笑中不受影响,即便是真的玩笑,长此以往,也不利于关系的持续良好发展。

真正好的朋友之间,一定是相互欣赏、鼓励、增强对方自信心、给予正能量的,这样的关系,才能彼此滋养。

家长应当告诉孩子:懂得辨别哪些人是真的“为你好”,哪些是“见不得你好”。

如果那个人的言行总是会令你怀疑自己、否定自己、自信心下降、悲观沮丧,这样的朋友最好远离。

除了把以上6个原则教给孩子,家长还需要在日常与孩子的相处中,一起践行这些原则,这会帮助他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来源:钱志亮工作室(ID: qzlgzs),致力于为家长提供专业、实用的育儿知识和理念。
给派妈点个“在看”吧~感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