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思想的碰撞   民声的回鸣

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温度




编者按:空间新书栏目推介最新上市好书,本期推荐作家张乔木《不正经西方思想史》。用平易、幽默的语言,解析西方思想史经典著作,轻松好读,推荐给大家。


《不正经西方思想史》选读


卢梭,乘风破浪的渣男


文/张乔木


卢梭有部名著《忏悔录》,其实,这本书可以改名叫“渣男的自我修养”。


作为乘风破浪的渣男,卢梭有多渣?渣到渣渣辉崩溃,渣到三生三世三观尽毁。英国老绅士休谟评价卢梭,大概意思是:一个绝无仅有的恶棍,不仅忘恩负义,而且鲜廉寡耻,很无耻,很凶残,我为自己曾经认识他而恨不得自插双目。能把老实人休谟气得差点脑卒中,这个卢梭到底渣出了什么新高度?


卢梭从小没娘,父亲是个钟表匠。8岁那年,父亲送他去一个牧师家学习。卢梭在那里认识了牧师的女儿拉贝儿小姐。后来,他爹也跑了,拉贝儿收养了卢梭。因为卢梭太顽劣,拉贝儿小姐就经常拿皮鞭抽他。被抽,卢梭是专业的,在《忏悔录》中卢梭说他竟然在拉贝儿小姐的皮鞭下找到了一种隐秘的快感,每一鞭下去,对拉贝儿小姐的爱就增加了一分。


这个桥段为什么这么熟?尼采骂骂咧咧退出群聊。


12岁,卢梭辍学做了学徒。金鳞岂是池中物,天才少年卢梭怎么能看上这个土鳖小作坊,因为奸懒谗猾偷东西,他经常被师傅摁到桌子上抽。师傅抽他的手法可能不如拉贝儿小姐温柔,卢梭这次没找到隐秘的快感,反而有点吃不消。于是,他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跑了,加入丐帮,正式成了三和大神。



拉贝儿小姐和师傅的皮鞭开启了卢梭的隐秘世界。他在《忏悔录》中说,他经常在月黑风高的夜里跑到大街上裸奔。如果当时法国有电车,卢梭老师一定是法国电车痴汉界的扛把子。


16岁,卢梭遇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女人一大他12岁的离异的华伦夫人。卢梭当时虽然没什么文化,但聪明过人,还有一副好皮囊。华伦夫人收留了他,两人以母子相称。华伦夫人看卢梭器宇轩昂,日后必成大器,于是对卢梭开展全面的养成计划。卢梭之所以能从一个三和大神混成欧洲启蒙运动的旗帜,除了天赋靠的就是华伦夫人的栽培。然后,八点档狗血伦理大剧开始。华伦夫人把自己的一身知识传授给卢梭后觉得还不够,顺手把自己也交给了卢梭,他们正式从养母子关系变成了情人关系。但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卢梭和华伦夫人交往的时候华伦夫人和自己的管家也是情人关系。


华伦夫人对卢梭的一生影响深刻。卢梭每次想到华伦夫人都会怀念自己幸福的软饭时光,他在《忏悔录》中写道,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希望自己和华伦夫人初次相见的地方能够被金色的栏杆围起来供世人观瞻。卢梭去世后,法国人帮他实现了这个梦想。


看了卢梭的独白,是不是觉得华伦夫人是卢梭一生至爱?呵呵。


卢梭 40多岁的时候成了巴黎一代名士,启蒙运动的精神领袖,每天混迹于名媛和贵族圈。有一次华伦夫人去巴黎拜访卢梭,那时华伦夫人快60岁了,美人迟暮年老色衰,生活困顿。按《忏悔录》的说法,多年之后的重逢让卢梭找到了久违的母体精神,他抱着华伦夫人大哭一场,给了华伦夫人“一点钱”。华伦夫人养了卢梭十来年,教卢梭读书,最后把自己也给了卢梭,在卢梭混巴黎混到睡天桥的时候援助了卢梭四次。按道理说,昔日养母、精神导师、初恋情人来到你所在的城市看你,怎么也得给点安家费吧。但据笔者推断,以卢梭的人品他最多给了华伦夫人200块钱。在《忏悔录》中,卢梭强行给自己开脱,说自己没给华伦夫人很多钱,是因为怕他的钱被华伦夫人身边的无赖骗走。能把薄情冷酷忘恩负义说得如此清新脱俗,卢梭足以让陈世美汗颜。



看到这里是不是以为卢梭已经毫无底线了?格局小了,这才哪儿到哪儿。


卢梭唯一的合法妻子是个女仆,他们一共生了五个孩子,但这五个孩子都是在刚落地时就被卢梭打包送到了孤儿院。注意,是五个,全部。这种行为显然已经超越了哪怕那个时代的法国的道德伦理底线,所以伏尔泰说,卢梭,你不是人。


文艺渣和学术渣的特点是一边渣一边忏悔,给人营造一种浪子回头金不换的飞升感、蜕变感。卢梭在《忏悔录》中为自己的行为辩解,我其实挺爱孩子的,不是我不想养,主要是我没钱,想到抚养这些孩子要花那么多钱,耗费那么多精力,我就忧心忡忡。为了他们好,我才下决心把他们送到孤儿院。


后人评价卢梭的所作所为,只爱抽象的人,不爱具体的人,说白了就是嘴炮党。抛妻弃子的卢梭老师,竟然还写出了教育类名作《爱弥儿》,还能使康德看得如痴如醉。笔者只能说,牛!


有没有觉得卢梭已经渣出三界,渣到二次元了?还远远不够!


卢梭混成启蒙运动的大佬后,对做过女仆的女友充满了鄙夷,作为欧洲的大知识分子,他认为女友土鳖粗俗没文化。他和女友同居了20多年后才假惺惺举办了婚礼,这场婚礼主要是卢梭的个人演讲秀。更雷人的是,卢梭甚至允许他的朋友“共享”自己的妻子!


有人可能会问,这种视女性为衣服的人,应该会为朋友两肋插刀吧?这样看问题就片面了,卢梭的渣在于渣得全面,渣得综合,渣到不管是女人还是朋友,提起卢梭,都是默默无语两眼泪。


哲学家狄德罗是卢梭在巴黎的第一个朋友。因为欣赏卢梭的才华,狄德罗不断给三和大神卢梭提供物质帮助。后来卢梭和狄德罗闹掰,卢梭把诋毁狄德罗的文章分为九篇在媒体发表,气得狄德罗差点脑溢血。


1762年,卢梭因为《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被法国当局迫害。在卢梭饿得啃砖头的时候,英国的休谟向卢梭伸出了天使之手。休谟帮卢梭找住所,还为卢梭向英王申请皇家特殊津贴。卢梭对休谟的回馈是决裂,他痛骂休谟两面三刀,和法国国王是一伙的,是反卢梭同盟的无间道。气得老实厚道的休谟指着卢梭说,老夫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徒。


不但鲜廉寡耻,卢梭还是个被迫害妄想狂。



当然,还是要德术分离,卢梭在西方思想界能如此有名,其才华确实不可低估。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人们应该遵守政府的法律。卢梭在这本书开始就引用了这样一句名言-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


卢梭认为,在自然状态中,每个人都可以活得很快乐,这不是因为人们天性会快乐,而是因为每个人都是为了自己而活,拥有绝对的地位。卢梭作为一个基督教教徒,却不认同基督教关于原罪的交易。他认为人的罪是人类社会发展到较晚的阶段产生的,和社会契约相关。在较早的自然状态中,人们的所作所为是一种纯真的情感,人们的所作所为不再是基于天然的同理心和同情心,而是一种非自然的情感,这种情感让他们对别人充满了敌对和攻击性。


在社会契约下,人们追逐名利,恶性竞争,人性底层的恶比如敌意、嫉妒、虚荣、傲慢和侮辱都被释放出来。卢梭认为,契约社会的形成是因为技术的发展和人口的稳定增长而导致的群居模式,这也是文明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


那么,如何解决人的独立性和集体之间的矛盾呢?卢梭说,要找到一种方式,既能以集体的名义来保护每个成员的人身安全和利益,又能让每个个体和他人之间产生一种关联。这种方式就是,每个成员把他自己连同自己所有的权利完全交给主权者。卢梭的这个观点和霍布斯基本一致,他们认为走向自由之路的唯一路径就是把自身的权利交给主权者。


卢梭认为所谓的社会契约并不是某种历史主义的形成结果,而是一种普适性的结果。因为在世界的任何角落,凡是有合法政府的地方就有社会契约,这种现实存在的契约是一个政府得以存续的前提。它维护了社会秩序,杜绝了社会暴力,维护了公民权利。


但是卢梭又认为,因为社会契约的形成人们获得了财产权,却丧失了自由。社会契约的本质在于一个人交出自己的人身权利和全部的自然权利,每个成员都成为某个集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卢梭在政治哲学的重要贡献,体现在“普遍意志”理论的建构。他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了普遍意志的观念,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动力源于整个社群参与的积极性,只有在一个普遍意志下国家才能够释放最大的力量。


为什么卢梭能够从普遍意志的角度考察政治生活呢?这是因为卢梭出身不好,而且因为情商极低,在社会上混得也很落魄,这种孤立感让卢梭站到了社会的边缘,能从一个冷静的视角考察“个人与社会之关系”。


在卢梭之前,就算是那些最严厉批评君主专制论的人也会认为,如果国家认为某些事情可以实现社会的最大利益,那么国家便会去做,国家不需要考虑个别人的意志,重要的不是人们需要什么,而是国家认为人们需要什么。


然而,卢梭认为,国家追求一种普遍性的正确是不对的,国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其行动会不会伤害个体意志。而要达到这个效果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国家所做的事同时也是社会每一成员想做的事,当国家的行动代表了所有人的普遍意志,个体的感情才不会被国家伤害。只要是不符合普遍意志的国家行动,势必会使个人意志遭到挫败,由于“挫败”是一种恶,因此除非国家的行为与普遍意志相符,否则,便不合法。



卢梭对原始社会情有独钟,他认为原始社会每一件事都是以普遍意志为基础的。卢梭的整个政治理论架构都建立在“普遍意志”的概念上,认为“普遍意志”是唯一可以接受的社会生活基础。但是,“普遍意志”概念的逻辑必然会指向无政府主义,因为假如所有政府都必须按照全体社群的普遍意志来做事,那政府则不能任意强制个体的行为。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和个体在意志上是普遍一致的,政府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


卢梭坚信,唯有坚持普遍意志人类才能获得自由,但他也承认,政府必须建立在强制力之上,不用强制力政府就不可能有效力。卢梭这种对普遍意志的推崇和对国家强制力的坚信形成了矛盾,这对矛盾一直充斥着卢梭的理论。


卢梭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以强烈的感性和超越旁人的才华推动了欧洲浪漫主义运动。他的思想也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发生,所以历史上对卢梭的评价一直毁誉参半。



内容简介


古希腊文明给西方人民带来理性的思想,进而给人类带来哲学,同时又让我们更精准地直面世界的本质,更清晰地了解并解决生活向我们抛出的各种问题。西方思想的思辨性也将强化我们理性的思维方式,矫正感性的思考过程,反思自我以及他人的情感活动。而这也是诸多西方哲学家的思想得以普遍传播的原因。


本书使用平易、幽默的语言,解剖式的方法,解析西方思想史经典著作、介绍主要思想家的理论、辨析各种理论的思想源流,意图让读者能够真正理解西哲逻辑推导的过程。在注重学术严谨的基础上,结合历史及现代生活实例进行阐发。



作者简介


张乔木,全网粉丝超500万,哲学专业,历任记者、广告人、自媒体人。在《特区文学》《十月》等杂志发表多篇中篇小说,哲学思想类自媒体 “思想史万有引力”作者。


名家推荐:


西方思想与东方思想大相径庭,了解起来并非易事,所以就有人提供捷径,将自己学到的专业——西方哲学及其思想,写成短文,诙谐清晰,妙趣横生,抽丝剥茧,寓教于乐。我对西方思想史的了解仅是皮毛,从未系统地读过这类著作。偶然的机会,看见乔木先生的视频文章,颇感新奇,十分受益。

——马未都


编辑推荐


简洁×诙谐×严密×有趣的西方思想史要略


一本不罗列年表的历史书
一本不讲绕口令的哲学书
一本一读就懂的西方思想史专业书


通俗与专业并存,精简与深刻互通


本书不同于晦涩而复杂的哲学理论,作者运用通俗语言,使得原本深刻的哲学内容生动且颇具趣味,由思想起源到现代哲学,贯穿西方哲学史,链接哲学大家,剖析哲学内核,思考当下生活。从内而外,从远及近地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宏大而精致的思想画卷。


全网粉丝超500万,具备扎实而独特的哲学思考


作者将西方思想史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独居风格的语言写成短文,将备受大众关注的哲学史和哲学大家再度提炼成精华集结成书,为大众了解西方哲学和拓宽思想维度提供了良好的渠道和价值。


~the end~
二湘空间书店书单

更多往期精粹


如果王小波开公号,写在我们的第一千零一篇原创

王小波作为一个接头暗号的意义

余华给莫言投稿《山谷微风》,莫言“妙哉此风” 

你看到的是一还是二?二的一半是一吗?

父亲和丈夫同一年去世后,她整天不是在送水的路上就是在回井汲水的路上

投稿点击此链接,记得公号加星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